事实核查的流程

2023-06-16

就有据的实践而言,核查流程一般包括:监测、搜集并确定选题-核查-编辑-发布。

搜集选题

监测社交网络

我们的核查员会监测公共领域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视频号)、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百度、知乎、B站、新闻客户端以及媒体报道等。

比如,关注微博的热搜和话题,了解热点;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点击相关话题,在话题下浏览内容,可以较快发现与热点相关的可疑信息;也可以尝试相关的关键词,在公开的平台如微博、抖音等检索,然后浏览结果,发现可疑内容。

核查员也会从各自的社交渠道,如各自的微信群、朋友圈等发现可疑的内容。对于那些被热传的文字、截图、视频我们会尤其关注。

一般而言,当热点事件发生的时候,虚假信息的数量也会水涨船高。以有据有限的经验而言,过去几年,简体中文内容国际类虚假信息出现较多增长的时候包括:2020年美国大选前后、2021年塔利班夺取阿富汗政权、2022年俄乌战争。特别是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后,舆论场不实信息数量出现爆发性增长。

在此过程中,必要的技术支撑可以大幅提高对热点内容的监测效率。

比如,美国事实核查机构Lead Stories开发了一个名为Trendolizer的引擎来监测互联网,这套引擎可以衡量出现在各种平台(Facebook、Twitter、YouTube、TikTok...)上的链接、图像和视频的互动量(点赞、观看、评论、转推等),让核查员了解当前流行的内容。

另外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也有监测类的应用,比如CrowdTangle、TweetDeck、 Google Trends等。

就国内而言,有技术能力的核查员可以开发专属的跨平台社交媒体监测工具。

此外,林林总总的舆情监测公司也提供社交媒体内容的监测服务,大部分需要付费。知微事见、知微舆论场、即时热榜等部分榜单类内容免费可见。

关注有发布虚假内容历史的账号

我们也会重点关注一些此前核查过的虚假内容所属的账号,这些账号有经常发布不实内容的记录。

比如,2021年4月,日本政府决定以海洋排放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引发世界关注。简体中文社交网络出现一篇文章,声称韩国总统文在寅说,为了避免东亚地区产生巨大的生态灾难,作为日本近邻的韩国和中国应该坚决联手说“不”,迅速出击,果断制止日本这一“国际性的犯罪行为”。经核查,文在寅并没有说过类似的话,有关说法纯属杜撰。

这篇文章的出处是一个名叫“新岭南观察”的微信公众号。在核查文在寅这篇文章时,核查员也翻查了这个微信公众号的历史记录,发现该号重点关注国际领域,且基本全部都是3000字左右或以上的“深度报道”,其内容都相当可疑。于是核查员将其纳入重点关注名单。

2021年4月19日,“新岭南观察”又发布了一篇题为“李显龙:中国欲战胜美国,必先战胜体制内官僚主义!”的文章

文章称,“2021年4月19日,新加坡《海峡时报》(Strait Times)网络客户端报道,新加坡总理府消息人士说,日前,总理李显龙在新加坡政府的一次国务会议上,谈起中美战略竞争态势时,说了一句意味非常深长的话。李总理说,战略上,中国战胜美国的唯一前提,就是必须克服自身体制内的官僚主义。否则的话,中国超越美国,最终会成为一句空话。”

核查员联络了新加坡总理办公室,同时查阅了《海峡时报》的报道,均无李显龙有关“中国欲战胜美国,必先战胜体制内官僚主义”的表态。

随后,2021年6月7日,“新岭南观察”发布题为“今晨,意大利总理首次承认,意冠病流行早于中国半年!”的文章。文章称:“意大利广播总公司发布紧急新闻报道,意大利总理马里奥·德拉吉……在总理府接受记者视讯采访时首次承认,早在2019年的夏天,新冠疫情就在意大利的米兰、热那亚以及威尼斯等北部地区开始流行。就时间上而言,这或许比中国武汉新冠大流行,足足早了半年时间。”

该文章传播相当迅速,在数小时内就已获得超过10万阅读。

不过,有据核查员迅速发布了核查报告,证实“新岭南观察”的说法完全是虚构的。该核查报告还被微信官方引用,作为其辟谣功能的第三方来源。

随后,该事件更引起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和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的罕见回应。

除了“新岭南观察”,还有一个名为“犀利声”的微信公众号,擅长炮制长篇外国政要专访,在2019年-2020年期间“专访”过联合国秘书长古铁雷斯日本时任首相安倍晋三、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等等。

读者上报可疑内容

同时,读者也会通过社交媒体或电子邮件向我们发送他们认为可疑的选题。

比如,2021年9月22日,有据收到多个核查要求,内容均指向同一说法:美国总统拜登在会晤英国首相约翰逊时失禁,导致会晤中断。

核查员早前已经注意到这一流言,但是觉得其内容过于荒诞离奇,并未将其纳入核查选题中。不过,鉴于来自读者有关该说法的核查要求越来越多,判断其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传播,遂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核查并证实其为不实说法。

但是,如果我们收到的核查要求是不可核查的或者说并非流传很广,那么我们跟进的可能性就很小。相反,一个具体的、热传的说法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注意。

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在搜集选题时,如果核查员对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则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和命中率。

以有据为例,其定位是国际新闻事实核查,所以语言能力非常重要,可以极大地提高核查效率和准确度。

比如,俄乌战争爆发后,网络上流传大量的战场视频、照片、俄罗斯或乌克兰的Telegram频道内容截图等等,如果核查员只懂英语,很多信息要通过翻译软件反复读取,耗时不说,还可能出现误读或信息流失。而如果核查员掌握俄语,有关的核查效率就会大幅提高。

而且,有一些涉及国际新闻的不实信息就是翻译错误。

案例1:

比如,2020年2月,微博、微信上流传一条“俄罗斯认定新冠肺炎病毒为人工合成病毒”的消息。该传言最初以微信群聊记录的形式发出:“报告大家一个不好的消息,几分钟前,俄罗斯卫生部部长正式签字确认:新冠病毒经过俄罗斯科学家验证证明是人工合成病毒。”消息还声称相关文件也已公布在俄卫生部官网。

然而,检索文件《俄罗斯联邦卫生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预防、诊断和治疗临时指南》发现,相关俄文内容的准确译法应为:“普遍怀疑新型冠状病毒是蝙蝠冠状病毒与未知来源的冠状病毒的重组病毒,其遗传序列与SARS冠状病毒的遗传序列至少有70%相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目前尚缺乏关于该病毒免疫力持续时间和强度的数据。”

可见,中文信息的最初发布者将俄文的“重组”误译成了“人工合成”。

参考阅读:俄罗斯官方已经认定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病毒?

案例2:

2020年3月初,腾讯新浪豆瓣懂车帝等国内新闻客户端和其他应用上广泛流传一篇题为“英国卫生部长:如疫情大爆发或考虑封城,可接受底线是死五十万人”的文章。

文章声称:英国卫生部长马特·汉考克(Matt Hancock)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指出,一项研究表明,在一场流感大流行中,英国可能会死50万人,这是一个“可接受的最坏情形”。

使用关键词搜索,可以发现相关新闻是马特·汉考克接受BBC主持人Andrew Marr的采访,BBC网站上可以找到相关节目Andrew Marr Show的全文实录

从实录中可以发现,汉考克所谓“可接受底线是死五十万人”的说法的原文是:“Well, the paper refers to and our planning assumption for the reasonable worst case scenario, not the central case, the worst case scenario, is based on what would happen in the event of a pandemic flu. ”

所谓“可接受底线”对应的是原话是“reasonable worst case scenario”,事实上,此处的准确翻译应为“(基于各种评估后)合情理的最糟状况”,而非“可接受的最糟状况”。

参考阅读:如疫情大爆发,英国可接受底线是死五十万人?

案例3:

2020年3月初,中文互联网上流传一条“法国政府征用全国口罩”的信息,有关内容称:4日,法国政府发布政令,要求在5月31日前,征用所有公共法人与私人所持有和生产的FFP2型(相当于国内N95型)呼吸防护面罩及医用一次性口罩。

这条新闻粗看下来让人惊讶,政府居然连私人所有的口罩也要征用?

检索法国政府官网legifrance上公布的政令原文,发现涉及征用口罩的部分主要包含3项内容。

与中文流言中“公共法人与私人”相关的表述为personne morale de droit public ou de droit privé。不过,这句话的准确翻译应为“公法人与私法人”,而非指私人。

因此,文件中涉及征用口罩的征用范围包括:

-所有公立、私营企业的FFP2等级防护口罩库存;

-所有生产或销售厂家的防喷溅口罩库存;

-以及从政令颁布之日起到2020年5月31日之间生产的所有FFP2等级防护口罩和防喷溅口罩。

可见,法国政府确实发布了征用口罩的相关政令,但征收范围不包括私人拥有的口罩,有关中文报道错误地将“私法人”翻译为“私人”,造成了误解。

参考阅读:为抗击疫情,法国政府居然要征用私人口罩?

案例4:

2020年5月,中文互联网上流传一条新闻称,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宣布将中国的33家机构和个人纳入实体清单。这些企业及部门被列入“实体清单”后,美国政府即可根据《出口管理条例》限制对这些机构出口、进口或转口,意味着进入名单的企业无法和美国进行任何商业交易。

这条新闻称,“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企业,中国的一些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政府相关机构如公安部法医学研究所也被列入“实体清单”,更有甚者,研究国际关系的复旦大学副教授朱杰进作为个人竟然也被列入“实体清单”。”

在美国商务部网站上,可以查询到这33家中国公司或实体的名单,其中确实有一位名为Zhu Jiejin的自然人。

这篇中文文章中提到的朱杰进当时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二十国集团与全球治理;国际与比较政治经济学;中国与国际组织。

朱杰进本人就这篇中文文章回应称:“是个乌龙,自媒体太不负责任了。”

那么,这个Zhu Jiejin到底是谁呢?虽然美国商务部没有提供关于此人的具体信息,但从企业信息查询工具“天眼查”可以看到,上海维逸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名叫朱洁瑾,英文也是Zhu Jiejin。

而上海维逸测控技术有限公司(Shanghai Nova Instruments Co., Ltd.)主营高性能传感器,是欧美多个知名传感器厂商在中国的授权代理,也在美国这次新增的实体清单中。

可见,有关自媒体根据制裁名单上的Zhu Jiejin拼音,在互联网上简单搜索后,想当然地将其翻译为复旦大学研究国际关系的朱杰进。

参考阅读:复旦大学副教授朱杰进上了美国制裁名单?

除了语言能力,核查员如果对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了解,也会成为事实核查的利器,比如熟悉国际政治、军事等等。有些人是军迷,很熟悉各种武器,可能一看照片就知道T-90坦克长什么样,如果做战争主题的核查就会比较准确和迅速。还有人是飞友,对各种飞机的型号、航班追踪等信手拈来,那么与飞机有关的视频或内容核查起来就比较容易入手。

例如,如果了解美国政治,那么有关美国大选的很多不实说法一看就可以作出基本判断。比如,2020年11月初,民主党候选人拜登宣布赢得美国大选后,中文微信群流传一则消息,消息声称:“候选人自己宣布胜选,媒体宣布某人胜选,都不算数的。只有联邦选举委员会宣布才算数。现在联邦选举委员会主席Trey Trainor 今天公开声明,选举过程中的确存在大量舞弊。因此媒体宣布的所谓选举结果是无效的。”

对于这个说法,稍有美国政治常识的人就会知道,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的联邦选举委员会只负责监督联邦选举的竞选资金,并不负责选民、投票、计票和宣布结果。因此,核查员在搜集选题时就很快就可以对此作出基本的判断

类似的还有,新冠疫情爆发后,具有医学、生物学等背景的核查员,对于核查与疫情、病毒、疫苗等相关的可疑信息非常重要,可以极大地提高核查效率以及准确度。

甄别事实和观点

在搜集可疑选题时,我们会甄别某一说法是对事实的陈述还是意见的表达。我们只能核查事实,而不能核查观点、关于未来的预测、模棱两可或模糊的声明、关于不存在事物的说法、关于超自然或信仰问题的说法、某个设定的目标等等。

观点和事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数据等方式来验证和证实,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例如,地球的自转、水的沸点、世界上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等都是事实。

而观点则指的是一个人对某个问题或事件的看法、态度、立场、意见等,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观点可以基于个人经验、信仰、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产生。例如,某个人认为国会应该立法规定征收遗产税、地球是宇宙中最美丽的星球。

常识的重要性

对大部分可疑选题的初步判断,主要靠常识。比如,一件听上去耸人听闻的事情,居然正规媒体没有丝毫报道,就很反常。

比如,2022年5月5日傍晚开始,微信群、微博等中文互联网平台疯传3条消息:“拜登儿子在钢铁厂被抓;拜登因为身体原因辞职副总统哈里斯继任;波兰军队前往乌克兰。”

一则被广泛传播的文本称:“各位,劲爆传闻,超级大瓜!美国总统拜登,决定因身体原因辞职。按照惯例由副总统贺锦丽自动接任,成为新的美国总统。国际媒体,将于今天上午11:00实时报道 。据说,是因为拜登儿子亨特在亚速营钢铁厂被捕。 ”

稍有常识的正常人即可判断此信息存疑:涉及到美国总统辞职这么大的消息,为什么没有任何美国媒体、国际媒体报道?为什么在英文社交网络上也没有任何相关信息流传?为什么这么重要的美国新闻就只在微信群和微博上有?(参考阅读:拜登辞职?儿子在亚速钢铁厂被抓?波兰参战?

同时,对于社交媒体上的可疑说法,注意翻查有关内容下方的评论,有时候会有用户提出怀疑并且提供有用的线索。

评估选题

搜集一批可疑选题后,我们要对这些说法进行粗略的研究和评估,以决定是否应该对其进行核查。

评估选题的标准

评估的主要标准包括:该内容是否涉及公共利益?是否是广泛流传的热帖?是否来自一位有影响力的发布者?等等。

鉴于有据核查涉及的范围主要是简体中文流传的国际新闻和信息,所以在实践中涉及最多的选题标准是看某个说法是否正在被热传,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所谓“热传”,我们并不会设定一个固定的数据标准来作为核查的门槛,比如,只有某个说法超过多少次转发或多少次浏览量才可以被核查。我们倾向于更多地关注相对的衡量标准,比如短期内急剧增加的阅读数和互动数,微博热搜的排名,百度搜索指数,抖音热榜,突然集中出现的上百条相同或相似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发布者拥有上百万粉丝等等。

评估选题时经常会遇到那种“太假了”、“正常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的荒谬传言,此时评估的标准是这些传言是否传播较广,以及是否依然有用户误以为真——可以从有关内容的留言与互动上体现。有时核查了这些选题后,会收到读者反馈,认为我们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在这些内容上毫无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误信这些内容的确实大有人在,因为不同人处于信息传播的不同阶段,对于同一内容的理解与认知也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2021年10月,微博、微信群等中文平台流传一张“谷歌阿尔法狗潜伏A股36个月挥泪出局”的截图称:“谷歌研发AlphaGo的AlphaBeta旗下的DeepMind团队,近期发表论文称:其研发的人工智能交易系统AlphaStock,已经在中国A股市场潜伏交易三十六个月,在经过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进化后,最终净值亏损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且净值波动区间和换手率也呈现飙升趋势。该团队最终决定暂停该领域的研究,将重新审视研究框架。可谓全球最强人工智能铩羽而归。”

检索流传截图中的关键词可以发现,该消息最早由一位微博用户在2017年12月8日发布,并获得1000余次转发。

在该条微博的评论区,可以发现曾有媒体用户评论“求论文链接”,帖文作者则回复称“我自己种的洋葱…”。

在微博检索可以发现,这一消息自2017年起几乎每年都会再度流传复现。(参考阅读:谷歌阿尔法狗潜伏A股36个月挥泪出局?

再比如,2022年1月,南太平洋岛国汤加一座海底火山强烈喷发并引发海啸。中文网络流传一段视频称,“由于汤加火山喷发和海啸,大量太平洋扇贝涌入獐子岛,预计今年收益将增长100%以上。”

尽管这条内容“段子感”十足,但其发布者确是一家媒体的官方抖音账号。(参考阅读:汤加火山爆发导致扇贝涌入獐子岛?

可核查性

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证据对某个内容进行某种形式的判定——也即,该说法是否具有可核查性?有些说法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正确的证据或证人进行核查,但在实践中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比如该说法声称来自一个闭门会议,或者一个内幕消息源。经常遇到的状况是,虽然发现某一说法存在疑点,但是在进行初步研究后,无法找到可靠的证据来判定该说法的真假,此时也只好放弃。

有时候一些流传的说法比较模糊,甚至存在多种解读,这种时候要进行核查也是比较困难的。

比如,2020年12月19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因“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导致疫情迅速扩散,自12月20日零点起伦敦等部分地区的疫情防控级别提升至第4级(Tier 4),实行更严格的防疫措施。

随后,微信群、抖音开始流传“30万人逃离伦敦”的说法,并伴有火车站人潮汹涌、高速公路上车流滚滚的画面。

但随之而来的另一种声音称,12月19日本来就是圣诞节前最后一个周末,火车站等地拥挤不过是英国“春运”正常高峰,很多人是赶着回家过圣诞,说“逃离”有点危言耸听。而且后一种说法来自不少人在英国的留学生,他们也都贴出展示伦敦街头、超市、车站如常的的图片。

两种说法流传都很广,我们在评估选题时,查了许多英国媒体的报道,发现大部分媒体确实都在标题上用了“flee”一词,直译中文“逃跑、逃离”也无不可:“Thousands flee London to beat Tier 4 travel restrictions”、“Crowds flee London on eve of capital entering Tier 4 restrictions”、“Britons FURIOUS as Londoners FLEE capital after Tier 4 rules announced”……

持两种观点的人相持不下,最终我们放弃了这个选题。没结果的争论,却让一位核查员选择“逃离”群组。退群前他说:“我只能善意地说,解释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真相是个奢侈品,存在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中。你若认为伦敦疫情没什么大不了的,那天就去度假了,如果有人认为伦敦将成为人间地狱,那么他们就是在逃离。”

在有据实践中一个很重要的选题考量是,对某个选题进行核查是否存在可能的风险。

另外还有一些现实的因素,如:该选题是否已经被其他媒体进行过详细的核查?等等。

在搜集和评估核查选题时,尤其是当某些选题或事件涉及两方之时,我们会尽量保持平衡,不会故意或特意过度针对某一方提出的说法进行核查;但与此同时,我们不会强行保持所谓数量上的平衡,而是依然会根据上述提及的几个标准以及我们的经验来进行综合评估。

真实内容需要核查吗?

我们进行事实核查的目的之一是帮助阻止或延缓虚假信息的传播,这意味着我们很少通过事实核查来指出某些事情确实是真实的,但这也并不绝对,如果某些受到关注的内容经过调查证明是真实的或者大部分真实,我们也会发布核查报告,尽管这样做的次数是很有限的。

比如,2021年5月的巴以冲突爆发后,微博上流传一种说法:“以色列空军在精准打击之前,电话通知大楼的经理,告诉他还有多久会发射导弹,他有多久时间可以组织人撤离。”、“袭击目标决定之后会送给一个国际法专业律师评估其合法性、律师点头同意,才会付诸行动。”

该说法引来不少网民质疑,认为此说法不可思议。

经过核查发现这个说法大部分是真实的,以色列空军在对加沙地带的部分哈马斯目标精准打击前,确实会以打电话等多种方式通知目标大楼的业主,轰炸即将发生,平民需要撤离。这是以色列军方自2008年以来发展的“敲屋顶(Roof Knocking)”战术,该战术同时也饱受争议。(参考阅读:以色列轰炸目标前先打电话让平民撤离?

一般来说,我们优先考虑与当前事件有关的选题以及新的流言,但也有一些流言会反复出现,因此我们有时也会重新发布一些核查报告。

比如,中文网络反复流传消息称,西班牙和俄罗斯的航空公司警告人们接种疫苗后不要旅行,因为有血栓风险,会因潜在的副作用加速瘫痪。我们在不同的时候均发布了相关的事实核查,并根据当时的新信息进行了一定的更新。(参考阅读:俄罗斯西班牙警告打疫苗后别坐飞机? 航空公司因血栓风险警告打疫苗后别坐飞机?

还有一个案例是火星女孩。中文网络反复流传消息称,18岁的美国女孩艾丽莎·卡森将成为火星登陆第一人,或许将永远无法返回地球。我们也在不同时期发布了核查。(参考阅读:18岁美国女孩将成登陆火星第一人?

核查

确定核查选题后,我们的下一步是根据该选题的最新和最可靠的材料、数据、文件等信源来检验该说法,这包括使用互联网检索工具,查找统计资料、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可信的新闻报道等等。

厘清核查点

每个选题都是不同的,并非所有的选题都需要相同的方法。一般来说,我们的第一步是要厘清核查点,也就是要弄清楚要核查什么,这样才能根据问题去搜集资料与证据。

我们会首先尝试将需要核查的内容重塑为一个问题:某某是真的吗?,然后争取针对这个问题能提供一个答案,并说明理由和可用的证据。

比如,2023年4月,微博流行一段视频宣称:“著名流行歌后,《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演唱者,席琳·迪翁(Céline Dion)参加她儿子的婚礼 因为她罕見的僵硬人综合症(stiff person syndrome) 已无法自己站立 ,看到的画面让人伤感 ,健康就是最大的財……”

就此选题而言,我们的核查点是:这段视频中无法站立出席婚礼的女子是否是席琳·迪翁,而不是要核查席琳·迪翁的最新健康状况。(参考阅读:歌手席琳·迪翁参加儿子婚礼已无法站立?

2022年4月下旬,中文网络流传消息称,英国《卫报》公布了布查事件首批法医尸检结果,称是乌克兰军队炮击所致。

就此选题而言,我们的核查点是:英国《卫报》的原文到底是怎么报道的?是否真如传言中所指——称布查事件由乌克兰军队炮击所致?核查点不应该是“布查事件是不是乌克兰军队炮击所致的?”,因为已超出了事实核查员的能力范围。(参考阅读:英国《卫报》称布查事件系乌克兰军队炮击所致?

2023年4月,中文网络流传消息称:近日,清肺排毒颗粒在加拿大获批作为非处方药上市,并在我国已批准的清肺排毒颗粒所有适应症基础上,增加批准了“用于流行性感冒上述症状者”的新适应症,成为我国首个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抗疫中药。

梳理有关内容,如果要核查此内容的话,我们的核查点应该是:1,加拿大官方是否批准清肺排毒颗粒作为非处方药上市? 2,如果确实批准清肺排毒颗粒作为非处方药上市,是否批准其用于治疗新冠和流行性感冒?3,如果1和2属实,那么清肺排毒颗粒是不是中国首个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抗疫中药?

追根溯源

确定了核查点后,我们一般要追根溯源,尽量弄清楚流言的源头和传播路径。对于大部分可疑信息而言,找到源头基本上就找到了核查的关键点。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找到原始来源,比如在微信群中流传的信息。

有意思的是,在国际新闻事实核查中,有时会遇到“出口-内销-出口-内销”的奇特状况。

2022年1月,微博流传消息称,俄罗斯海军出动一艘可携带160枚核弹的“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在美国西北海岸附近巡航,甚至一度逼近美国海岸。

从有关微博中的截图可以发现,这一则信息源自英文Twitter用户转发的名为“defconlevel”的英文网站。

该网站在2022年1月14日引用俄罗斯《真理报》(Pravda)的报道称,“一艘载有160枚核弹头的俄罗斯核潜艇出现在美国海岸附近,却没有被发现。”

该网站自称为“一个私人情报信息收集组织”,目的是让公众了解当前世界事件、威胁的最新情况。

在俄罗斯《真理报》的英文网站以“Russia Submarine”为关键词搜索,确实可以发现一篇发表于2022年1月14日的英文新闻,该文章以“搭载160枚核武器的俄罗斯潜艇在美国海岸浮出水面”为题。

文章称:“载有160枚核弹头的俄罗斯核潜艇意外出现在美国海岸,引起了华盛顿的严重关切。该潜艇服役的每枚导弹都能携带多达10枚核弹头。这给美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险,因为美国军方一直无法跟踪俄罗斯核潜艇。此类潜艇能够在几分钟内摧毁美国的大部分领土。”

但是继续看,《真理报》称其消息来自网易——“According to NetEase publication”。

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中检索,可以发现《真理报》引用的应为网易新闻的一篇题为“俄罗斯最强核潜艇,可携带160枚核弹,大胆闯入美国’后院’ ”的文章,发布时间为2022年1月13日。

文章却称:“来自俄罗斯媒体消息,前不久俄罗斯海军出动一艘“北风之神”核潜艇和3艘军舰,在美国西部北海岸附近进行巡航,甚至一度逼近美国海岸,对此,美方表示非常恼怒和紧张,并对俄罗斯发出警告,让俄罗斯海军战舰尽快撤离,否则将进行强制驱逐。”

继续检索,可发现同样标题和内容的文章早在2020年1月就已出现在搜狐等中文网络上。有关中文文章又称自己的消息“来自俄罗斯媒体”,不过检索俄罗斯媒体并无相关内容,形成了一个无解的信息闭环。(参考阅读:俄罗斯最强核潜艇闯入美国后院?

核查的截止时间

为了得出核查的结论,我们依靠的是在核查时能公开获得的最佳证据。有些事实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某个人的出生日期;但有些事情昨天是真实的,今天可能就不是真的了,特别是一些在持续发展中的新闻事件。所以,事实核查是有时间限制的,每一个事实核查都是根据发布之事可用的信息进行的。我们在核查文本中也会说明:“截至*年*月*日……”。

比如,2022年3月18日,中文网络流传说法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经过核查,我们发现,202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截止日期是1月31日欧洲中部时间午夜12点。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已经宣布,2022年诺贝尔和平奖共有343名候选人,其中个人251人,组织92人。

2022年3月11日,一批欧洲政治家向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发出公开信,希望委员会重新考虑2022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提名程序,并延长申请截止日期至3月31日,以便有时间将泽连斯基添加到候选人名单中。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尚未对此作出回应。历史上还没有延长候选人提交期限的先例。

我们在2022年3月18日发布的核查报告中写道:“截至目前,泽连斯基尚未获得202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同时,我们判定“泽连斯基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说法为“虚假”。即使随后泽连斯基真的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这一核查依然成立。(参考阅读:泽连斯基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我们一般不使用非公开的内部资料或公众无法获得的证据。

我们鼓励核查员在可能的时候联系与核查内容相关的当事人或者相关方,以获得直接证据或者支持性的证据。

但同时我们也向核查员强调,我们并非调查记者。

必要的时候,我们会采访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证据、数据并提供分析。我们只引用愿意公开发表意见的专家,一般不使用匿名来源。

编辑与复核

一旦核查员完成了草稿,他们就会将核查报告提交给编辑,由编辑检查内容的准确性、清晰度和完整性。

编辑将进行一轮独立的研究,以确保核查员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证据、数据或相关背景,并独立评估调查结果。

这一过程往往涉及到编辑和核查员之间的来回讨论。如果发现问题,核查员必须重新补充证据或者使用更好的证据,并对报告进行更新。

编辑随后在发布前进行最后一轮的文本编辑,审查报告的行文、风格、语法等是否正确。我们禁止核查员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眼在核查报告中表达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对于文本最重要的要求是准确、冷静、逻辑。

事实核查者其实是拥有一定权力的,甚至要超过一般的新闻记者,因为理论上来说,在理想状况下,你拥有了判定别人的说法是真还是假的权力。但同时,拥有权力就意味着要肩负更多的责任,也就意味着不要轻易下结论,应该要有百分百的证据,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然后得出“真”“假”或者“误导”的结论。所以核查员必须比记者更加谨慎,必须经过这些流程。

完成核查报告

最终发布的核查报告一般包括5个部分,通常都遵循相同的结构,是格式化文本:

标题

有据的标题一般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反映被核查的内容,前面加上“核查”字样,尤其是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比如:“核查|九宫格红绿灯是英国人150年前发明并淘汰的?”“核查|这张照片是28岁时的佩洛西?”“核查|德国火葬场为节能实行5人混烧?”

这种标题形式绝非完美,仅是基于大部分中文社交媒体平台对标题字数的限制、简体中文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等因素后的妥协产物。反对者认为此举可能会助长虚假信息的传播,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重复了其主张。

目前,一些中英文事实核查项目的标题多为判断式的标题,在标题上即交代事实核查的结果。

比如,美国事实核查机构Lead Stories的标题规则:

我们标题的目的是立即告诉读者有关事实核查的结论,这样即使没有阅读文章的其余部分,他们也不会接触到虚假或误导性信息。这也是我们不使用问题标题的原因。如果有人只看到“事实核查:X杀了Y?”(Fact Check: Did X Kill Y?)这样的标题,他们可能还是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想法,也许X真的是杀害Y的凶手,或者是有人对这个说法提出了疑问。

通常,我们会尽量贴近原始文章或视频的标题,或者贴近我们正在核查的推文/截图的文本,但会添加“事实核查”和一个表达否定的大些单词(当原始标题或内容不真实的时候)。

比如,被核查的内容是“这是个苹果”(This Is An Apple),那我们的标题会是:“事实核查:这不是一个苹果”(Fact Check: This Is NOT An Apple)。

如果流言的原标题实际上并不包含我们要核查的主要内容,我们可能会选择把流言的内容放在我们的标题中,而不是过于贴近原始标题。例如,如果流言的原标题是“世界因X而震惊”,而文章随后谈到了X实际上没有做过的事情,那么我们的标题将是“事实核查:X没有做过Y”(Fact Check: X Did NOT Do Y),而不是“事实核查:世界没有被X震惊”(Fact Check: World NOT Shocked By Person X)。

我们也不会条件反射性地否定每一个标题或说法,因为有时候要完全证伪一个说法是很难的,或者被否定的标题与我们想说的意思不同。如果流传说法是“X杀了Y”(X Killed Y),而根本没有证据证明X是否杀了Y,那么说“X没有杀Y”(X Did NOT Kill Y)是不对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说“没有证据表明X杀了Y”(NO Evidence X Killed Y)。

当一个流言的标题写着“科学家认为X会导致Y”,但结果发现科学家并没有这么说,我们的标题就可能是“科学家没有说X会导致Y”(Scientists Did NOT Say X Causes Y)而不是“科学家认为X不会导致Y”(X Does NOT Cause Y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有时可能需要多个否定词来充分解释发生了什么:“事实核查:X没有因为做了Y而被捕”(Fact Check: X NOT Arrested For Doing Y)仍然可能意味着X确实做了Y(但他逃脱了)。所以如果X是无辜的,标题应该是“事实核查:X没有被逮捕;没有做Y”(Fact Check: X NOT Arrested; Did NOT Do Y)。

摘要:

为了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核查结果,我们把最相关的摘要信息放在最前面——在介绍核查细节之前,先总结文章的要点和结论。

一般以要核查的传言内容开头,紧随其后的是核查结果以及如何得出该核查结果的两三句话摘要。

比如:

中文网络流传一张据称是芬兰女议员在欧安组织会议上当众对俄罗斯代表团竖中指的照片。经核查,照片是后期篡改的,竖中指的部分被PS进去。照片中的女士也并非芬兰女议员,而是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曼莎·鲍尔;有关场合并非欧安组织会议,而是联合国安理会2014年3月15日的一次紧急会议。

背景:

列出被核查的对象,这些被核查的内容可能是文字、图片或视频。

还要说明该说法流传的平台,比如微博、微信群、抖音等等,尽量解释该说法流传的广度,比如是否进入热搜榜,有多少阅读数、转发数等等,但这不是必须的。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解释流言流传的新闻背景,以便让读者理解其为何会广为流传。

我们会尽量提供要核查的说法的原始链接,以便读者可以验证我们是否完整、正确地针对其内容进行核查。除非有些内容来自微信群等处,无法提供链接。

我们也会对核查对象进行存档,因为有关的社交媒体帖子或者网页可能会被删除,所以在确定核查选题后,我们会尽快截图保存。截图时要注意完整性,除了包括疑似的文本、图片等内容,还应该包含发布者的账号名称、发布时间等其他关键信息。除了截图外,我们一般使用网络时光机(Wayback Machine ),对核查对象的网页进行存档。

是否要对核查内容的发布者信息进行模糊处理,不同核查机构的处理方法存在差异。

有据在一开始的时候也不对发布虚假信息的账号进行打码处理,但后来因为风险考量,对有关的账号一般实施模糊处理。

法新社打码和不打码均有:

台湾事实查核中心打码:

美国Lead Stories不打码:

核查:

对于部分案例而言,我们会列出流言的出处和传播路径。

然后,我们提供任何支持该说法或与之矛盾的事实证据,以及我们发现这些证据的过程以及使用的工具。如果核查过程比较复杂,则以小标题区分。

对于所有证据,我们会提供一个链接或引用来源。如果没有链接,文章会告诉读者信息的来源以及提供内容的机构或个人的名称或身份。

除了列举证实或证伪有关说法所必须的事实证据外,我们还会鼓励核查员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一些相关的背景信息或者有关该事件/话题的最新进展等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完整地理解相关事件。

比如,2022年4月,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严重爆炸受损后沉没。中文网络流传一段视频,显示一艘伤痕累累的军舰在海上逐渐倾斜并最终沉入大海,有关文字称这就是“莫斯科”号沉没的现场视频。

经核查,这段视频拍摄于2000年6月,内容为在2000年环太平洋军演中,美国海军退役的“布坎南”号导弹驱逐舰作为目标舰被击中并被安放爆炸物引爆后沉没,与“莫斯科”号无关。

除了列举有关的证据证伪这个说法外,核查员还再报告中增加了有关“莫斯科”号事件的最新动态消息,包括来自俄罗斯国防部、美国五角大楼、乌克兰黑海港口敖德萨所在的敖德萨州州长等的说法。(参考阅读: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沉没画面曝光?

但是,对于这一操作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有读者以及核查员认为,应该避免在核查报告中提供过多不相关的背景信息或最新动态,这样可能会导致核查报告过长。在他们看来,想要了解某个主题的最新消息或完整历史的人可以查看另外的媒体或者维基百科,我们的内容是为那些只想知道事情是真是假的人准备的。

结论:

最后,我们会根据评级系统得出一个结论,对核查报告进行总结,并简单解释我们所得出的判定结果。

署名:

一般而言,我们的每一篇核查报告都会署实名,但是当我们认为有些内容的发布可能会对核查员的安全造成潜在的风险时,比如可能的网络暴力或人肉搜索,我们会选择不具体署名。

更正与更新:

我们努力使核查结果保持准确,但如果我们犯了错误或遗漏了重要证据,读者可以联系我们。如果是事实错误,我们会在核查报告中添加一个“更正”的说明,并解释所做的修改。

如果针对当时的事实出现了新的或更好的证据,我们可能会在核查报告中添加一个“更新”的说明,并解释更新的内容。

比如,2022年5月,中文网络流传消息称,根据德国BioNTech的一份财报文件中展示的辉瑞BioNTech(BNT162b2)新冠疫苗在全球的覆盖范围,朝鲜以绿色显示,意味着朝鲜也获得了辉瑞BioNTech疫苗。

但是,有据的核查员查阅了BioNTech公司的财报文件,发现了两幅相互矛盾的地图,除了传言中指称的地图外,另一个版本的地图上,朝鲜变成了灰色,也即意味着朝鲜并未获得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

此外,核查员检索了世界卫生组织COVAX(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旗下的新冠疫苗市场统计平台(COVID-19 Vaccine Market Dashboard)、朝鲜媒体、韩国媒体、国际媒体的报道,均显示朝鲜没有收到过辉瑞BioNTech疫苗。

核查员也向BioNTech公司发送了查询邮件。但是,因为时差问题,在5月12日发稿时没有收到回复。为谨慎起见,我们将核查结果判定为“无法证实”。

5月13日,我们收到了BioNTech公司的回复:“在2022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和公司最新情况的介绍中,包含了一个关于辉瑞BioNTech公司新冠疫苗已经交付的国家的错误图表。”

自此,事情真相大白,因为BioNTech公司的一个制作错误,导致中文互联网认为朝鲜也获得了辉瑞BioNTech疫苗。我们随后更新了这篇核查,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以显著的黑体,添加了BioNTech公司的回应,同时将核查的结果判定由之前的“无法证实”更改为“虚假”。(参考阅读:朝鲜已经悄悄打上了辉瑞疫苗?

除有据外,法新社台湾事实查核中心“健康反馈”(主要核查医学主题内容)的作业流程也可以参考。

其中,法新社的事实核查风格手册尤为细致,按照从A到Z的顺序,涵盖了事实核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景,从道德准则到文字表述,从图片使用到信源处理,具有极强的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法新社事实核查风格手册

简介

以下风格手册(Stylebook)为法新社的事实核查工作提供了编辑指南。

我们的使命是对广泛流传并对新闻或公共讨论产生重大影响的谎言、恶作剧和误导性的说法(falsehoods, hoaxes and misleading claims)进行事实核查。

我们优先核查那些可能造成伤害的虚假说法。

我们必须保持平衡,因此,例如,我们不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候选人、政党或网站上,除非他们是那些可能有害的虚假信息的一贯传播者。 

准确性是最重要的,清晰、透明地解释我们核查的方法也同等重要。

错误必须被立即和透明地纠正。

我们的事实核查团队有责任熟悉本风格手册和法新社的道德准则(编辑标准和最佳实践做法)以及有关消息源的20条原则。

我们受IFCN(国际事实核查网络)准则的约束。

指控(ACCUSATIONS)

虚假帖子可能使用误导性或断章取义的图片来说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例如,声称一张图片显示了A国战机轰炸B国一个城镇的后果,而事实上这张图片来自于另一场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这个帖子是虚假的,但是要明确指出,网上的其他图片确实显示了A国对B国平民目标的轰炸结果——如果有这样的图片的话。

我们驳斥该帖子的说法,但不应该让人觉得我们因此在否定针对平民的真实攻击。

比如,应该这样表述:

A国的战机轰炸了B国的城镇和村庄,但这张图片实际是早期发生在C国的冲突,并没有显示最近的攻击造成的后果。

匿名消息来源(ANONYMOUS SOURCES)

不能在事实核查中引用匿名消息来源。 如果某人希望仅援引其头衔(例如,警方发言人),那么是否将其作为消息来源必须由事实核查部门的负责人或其副手决定。

出处(ATTRIBUTION)

事实核查报告中引用的所有事实必须有清晰明确的出处。

偏见(BIAS)

注意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指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和证据,忽略不利或矛盾的信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设——编者注)的风险,当你已经认定一个帖子是假的时候,可能导致忽略或无视相反的证据。

背景(CONTEXT)

在我们的核查中,必须高度重视背景,并确保其准确无误。可以链接到已在网上发表的法新社报道或其他可靠来源。孤立的事实核查可能会误导读者,所以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更正(CORRECTIONS)

如果我们犯了一个事实性的错误,就必须更正,并在原始版本上注明。要在文章的底部清楚地标明“更正”字样,并注明修改日期和解释。这些更正的内容也会出现在更正页上。如果错误很严重,我们会撤下该报道并进行解释。对于更新的内容,我们将使用“更新”字样来提醒。

否认(DENIALS)

不要仅仅使用个人、组织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否认来证明一个说法是虚假的。我们必须在调查中提供其他独立的证据。

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假新闻(DIS/MISINFORMATION/FAKE NEWS)

这些都是媒体上经常使用的术语,这里有一些定义。

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是为了故意误导人们而创造和设计的,通常是出于恶意。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通常被认为是无意中制造的,尽管它仍然会产生破坏性影响。假新闻(fake news)是一个被劫持的术语,含义包罗万象,既可能意味着故意制造假信息,也可能会被政客和其他人用来诋毁对自己不利的报道。因此,我们应该避免在报道中使用“假新闻 ”一词,除非在必要时用引号引述,而更应使用 “虚假信息”的表述。

注意义务/减少伤害(DUTY OF CARE/MINIMISING HARM)

作为一家新闻机构,我们有责任关心我们的报道对象,并尽量减少对他们以及他们家人的伤害。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虚假文章中涉及的人物遭到错误的指责或被人嘲笑,我们可能会选择模糊他们的面部或隐去他们的身份。同样,对评论区中的名字也是如此处理。当事实核查涉及未成年人时,我们应该特别谨慎。

未来的事件(FUTURE EVENTS)

不要对那些针对尚未发生的事件的预测或声明进行事实核查。例如,如果政客、组织或政府表示某事将会发生,新闻部门可以进行调查并寻求确认或相反的观点。比如,在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前,我们不会对美国关于俄罗斯准备发动入侵的说法进行事实核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不得不引用俄罗斯的否认,但这并不是事实核查。

我们可以对基于科学的情况进行例外处理,例如预测小行星将撞击地球的虚假的世界末日帖子。在这种时候,我们会引用天文学家的说法。

图形图像(GRAPHIC IMAGES)

风格手册和职业伦理文件中给出了处理图形图像的准则,其中包括如下使用图形图像的自测清单:

它是否对增加读者对核查内容的理解至关重要?

公众是否有权利知道和看到发生了什么?

它是否符合你作为一个记者提供信息的义务?

它是否只是吸引了病态的好奇心而没有提供任何基本的背景?

你是否考虑过你对受害者及其家人的关心义务和减少伤害的能力?

它将如何向我们的受众发布?会被(法新社的)客户过滤还是可以直接在网上发布?

我们对事实核查中包含的血腥、暴力等元素的图像的使用标准与我们(作为通讯社)提供照片和视频服务的标准不同,后者的职责是展示令人不安的场景的真实性。我们的指责是对网上的虚假信息进行事实核查,因为我们的事实核查直接在线上发布,所以我们必须格外小心谨慎。

骚扰(HARASSMENT)

事实核查员可能成为网上骚扰和人肉搜索的目标,因此,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审查我们的内部指南是很重要的。如果发生了任何相关事件,都可向法新社管理层报告。

罗里·佩克信托基金(Rory Peck Trust)公布了一份数字安全准则,可参考。

标题图片(HEADER PHOTOS)

尽可能在头图中使用误导性或虚假的图片,并明确标明事实核查的结果。只有在原始内容过于血腥、暴力或不适合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使用时,才使用法新社照片。如果使用法新社的照片,请确保它与报道是相关的。在对使用篡改或伪造图片的内容进行核查时,不要使用法新社的真实事件图片作为头图,以避免造成混淆。

标题(HEADLINES)

标题必须尽可能简短,清楚地说明事实,并且要与头图区分开。换句话说,标题应该能够独立存在(而不必依附于头图)。

举例来说,应该这样表述:

这张2014年的图片是在巴黎拍摄的,不是在伦敦举行的反水力压裂抗议活动(fracking,水力压裂,是一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技术,它使用高压水和化学物质将地下岩层破碎,以释放埋藏在其中的油气资源。然而,这种技术被一些研究认为可能对环境和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一些人对其使用表示反对并组织抗议活动。——编者注)。

不应该这样表述:

这不是在伦敦举行的反水力压裂抗议活动的图片。

记住要包括关键词和专有名词,以便我们的标题被搜索引擎优化。

健康(HEALTH)

避免在标题、副标题、图片说明等处采用可能被视为法新社认可某种药物或疫苗的功效或安全性的表述。

我们必须引用受人尊重的医学资源和研究来驳斥错误的说法。

例如,不要这样表述:

疫苗已经经过了适当的测试。

声称疫苗没有经过适当测试的说法是错误的。

而应该使用这样的表述: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以及世界各地的其他卫生组织表示,试验证明了疫苗的有效性,并认为它足够安全,可以授权使用。

同样,我们必须避免使用诸如 "疫苗不会导致XXXX “的确定性表述,(因为)在某地可能会发生有关不良反应的罕见案例,所以我们应该把出处归于在受人尊重的(医学)来源那里。

我们可以这么表述:

尽管搜索了备受尊重的科学出版物的数据库,但法新社没有发现任何表示XXX的研究。

我们应该避免诸如“没有相关研究”这样的明确说法,因为虚假的科学研究以及其他研究正在网上流传。

当你搜集了与正在调查的主题相关的证据/引文时,在文章中注明搜集的日期。

图片(IMAGES)

如果通过核查证实一张图片是合成的,请在核查报告中发布两张图片:

A/在虚假文章中出现的那张合成后的成片,以及它未被修改时的原始图片;

B/在合成时被用来提取元素的另一张图片。

影响和范围(IMPACT AND REACH)

需要解释(被核查的)虚假新闻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包括其在所有社交媒体平台上被分享和浏览量的细节,也可以包括发布者的粉丝数。

我们不应该在没有任何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使用“广为流传”或 “热帖”之类的字眼,这些数据主要是指有关内容的分享/浏览量等具体数字。(但)在决定是否对某个内容进行核查时,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分享数值来作为标准。比如某条内容被分享了100次,这在许多国家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在一个对社交媒体有严格控制的国家,或者一个社交网络生态系统完全不同的国家,这个数字又变得很重要了。这同样也取决于语言:从逻辑上讲,英文的帖子会比斯洛伐克语或加泰罗尼亚语的帖子获得更多的分享数。另外,如果同一内容的帖子多次出现,虽然每一次的分享数不多,但我们可以判断,这些累积起来足以让这个内容变得火爆,因此我们应该去核查这条内容。

我们的报道应该尽可能广泛地解释虚假新闻是如何在网上造成污染的。我们可以对Facebook上的内容进行评估,但不要将你的报道仅仅集中在Facebook和/或Twitter上。如果相关的话,也要涉及那些闭合式即时通信类应用程序(closed messaging apps,闭合式通讯应用程序通常是指只允许应用内用户之间发送消息和通信的应用程序,这意味着用户只能与已注册该应用程序的其他用户进行通信,无法与其他任何人或其他应用程序进行通信。这些应用程序通常使用端到端加密技术,以确保消息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得到安全保护。闭合式通讯应用程序的例子包括WhatsApp、Signal、Telegram等。)。

调查(INVESTIGATIONS)

要(在核查报告中)清楚地说明一张图片是如何被追根溯源的,以及事实核查是如何进行的。其标准是:读者要能够(通过阅读事实核查报告)理解核查是如何完成的,甚至自己也能按照同样的步骤进行。这一点对于使用不同语言工作的事实核查团队来说也很重要,因为如果他们需要翻译有关的事实核查报告,必须能够理解核查的过程。

篇幅(LENGTH)

我们的表述应该清楚、简洁,但同时我们的事实核查必须是完整的,所以不要为了节省两三段的篇幅而漏掉调查的重要内容。另外,必须充分解释背景。不想阅读整个事实核查的人通常只看标题和头图(因此,只要有可能,头图必须清楚地显示事实核查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普通的图片)。

轻松/非传统的故事(LIGHT/OFFBEAT STORIES)

虽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对具有重大新闻价值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说法进行事实核查,但我们也应该报道更多轻松和非主流的故事。这些故事很受欢迎,也有教育价值,因为人们会了解到原来篡改图像是那么容易,他们还可以了解我们是如何进行验证的,这可能会有助于他们将来在分享那些古怪的内容前三思而行。

(Offbeat stories一般是指非传统或非常规的故事,通常涉及到不寻常的情节、人物或场景。这些故事可能包括独特的主题、离奇的事件、奇特的人物等等。它们可能会违反传统的故事结构、情节线和人物发展方式,但通常会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好奇心。——编者注)

长视频/纪录片(LONG VIDEOS/DOCUMENTARIES)

如果一部长视频或纪录片正在宣传一个错误的前提,我们可以对其关键要素进行事实核查以作为说明。通常,这些虚假内容被包裹在已经被证实的事实的外壳之下。因此,重要的是要表明有足够的错误信息来使整个电影的前提不可信。

分享数(NUMBER OF SHARES)

在报道中给出一个四舍五入的分享次数,而不是准确的数字(比如超过500次,而不是510次)。还要说明该内容在网上已经被分享了多长时间,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几年前的旧内容由于当前事件而重新被翻出来传播。谨慎使用其他指标来说明一个帖子的火爆程度,如视频的观看次数或评论/互动的数量,因为用户可能并没有完全看完一个视频,或者可能发评论说视频是假的。

其他事实核查机构(OTHER FACT CHECKERS)

我们不使用其他事实核查机构作为主要消息来源。但是,如果其他媒体的事实核查对我们的调查有所帮助,我们必须引用该事实核查。如果你发现了来自另一个事实核查机构的证据,你仍然必须首先自己核实它,然后在你的事实核查中明确注明出处。如果另一个机构使用不同的核查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你也可以引用它。

其他媒体(OTHER MEDIA)

我们应尽可能地链接到法新社的内容。如果法新社没有报道事实核查中提到的故事,我们可以链接到被视为可靠信源的当地媒体。我们应避免链接到带有付费墙的内容,因为这将使没有订阅该内容的读者感到沮丧。

观点(OPINIONS)

我们不对观点进行事实核查。

宣传(PROPAGANDA)

宣传是一个经常被用于传播虚假信息的术语。根据定义,宣传指的是政治和其他行为者蓄意试图通过使用多种方法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些方法包括有偏见的新闻报道、电视和广播、社交媒体帖子、电影、海报、音乐、网络梗图、讽刺、广告等等。它可能基于捏造或夸大,具有偏见和误导性,通常旨在利用人们的恐惧和偏见,但它不一定都是虚假的。

引语/虚假陈述(QUOTES/FALSE STATEMENTS)

我们必须对两种虚假陈述进行事实核查

A/ 由公众人物发表的与事实不符的陈述。

B/ 被指为某个公众人物发布的陈述,但其实这些陈述要么是捏造的,要么是对他们所说的话的歪曲。

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要核查的内容应该在网上引起了足够的关注度,并涉及著名人物。

在A情况下,我们必须:

确定这个人是在其所声称的背景下说话的,然后核查他们所说的内容。

只有在你能获得这个人所说内容的原始版本时,例如录音或官方记录,才能对其陈述进行事实核查。 不要将你的事实核查建立在其他媒体或社交媒体报道中引用的内容之上。

在案例B中,

这些捏造或歪曲的引文应该与该人的公开观点有足够的不同,并且足够详细,值得进行事实核查。

如果它被歪曲了,我们必须找到原始引文并说明该陈述是如何被编辑或被其他方式呈现的,并由此产生误导。

如果是捏造的,我们应该设法从该人或其发言人那里获得否认,同时也要进行自己的调查。在其被指发表讲话的时间和地点,这个人到底在做什么?在受认可的媒体或官方网站上是否有这些陈述的踪迹?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过于肯定的句子,如“他/她从未说过”,而应使用诸如“在官方网站和媒体上都没有这种陈述的踪迹,他/她的发言人已坚决否认”这样的表述。

重复错误的主张/帖子(REPEATING FALSE CLAIMS/POSTS)

我们的角色是揭穿虚假的事实,而不是传播它们,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事实核查的呈现方式。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以事实核查开场,然后对虚假信息进行核查。在可能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真相三明治——先说真相,然后提及虚假信息,最后再说真相。

例如,应该尽量这么表述:

儿科医生警告父母不要尝试在家里制作婴儿配方奶粉,否定了社交媒体上鼓励面临奶粉短缺的父母自己制作的帖子。儿科医生说,自制奶粉可能缺乏关键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对婴儿有害。

不要这样写:

社交媒体上的帖子称,面临婴儿配方奶粉短缺的父母应该自己制作。但儿科医生告诉法新社,他们不建议使用自制配方,警告说它可能缺乏帮助婴儿茁壮成长所需的关键维生素和营养物质。

讽刺/笑话(SATIRE/JOKES)

一般来说,只有在相关的内容被大量分享或收到很多互动反馈的情况下才对其重点关注。

如果某种说法明显是荒谬的,要注意尽量不要让人觉得法新社在严肃对待它。要阅读相关的评论和互动反馈,看看人们分享这个说法是否纯粹为了好玩,如果有足够的人信以为真,就值得对其进行事实核查。

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在一种文化中可能显得极其明显的荒谬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不那么明显。

讽刺、笑话和网络梗是传播虚假信息、种族歧视用语的有效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事实核查。

截屏(SCREENGRABS)

屏幕截图应该显示帖子的基本内容,不应该在剪裁时遗漏重要信息,如分享和互动参与数。

消息源(SOURCES)

消息来源应清楚地标明姓名、年龄(如有)、头衔、职业、隶属、资历以及任何其他可加强报道可信度的因素。如果我们将他们作为专家引用,我们应该具体说明他们的资历,并可以链接到相关网站。在每次事实核查中,除了利益相关方的否认之外,我们应该至少有两个独立的消息来源。

我们应该直接联系我们的消息源,但要注意,与那些已知的虚假信息传播者或阴谋论者联系可能会导致骚扰和人肉搜索。是否与他们联系应仔细考虑。

请参考法新社的20条消息来源原则

术语(TERMS)

我们应该在事实核查中使用以下术语。

虚假(False):当多个可靠的消息来源证伪了某个说法时,我们就说它是虚假的。

真实(True):当多个可靠的消息来源证实了某个说法时,我们就说它是真实的。

误导(Misleading):一个说法虽然使用了真实的信息(文字、照片或视频),但却断章取义或将真实信息与错误背景相混合,我们认为它具有误导性。

篡改照片(Altered Photo):照片被篡改,具有欺骗性。

篡改视频(Altered Video):视频被篡改,具有欺骗性。

缺少上下文背景(Missing Context):某个说法是真实的,但是如果没有进一步的信息,可能会有欺骗性。

讽刺(Satire ):某个说法是虚假的,有可能会愚弄受众,但它没有欺骗的意图(例如,幽默、戏仿)。

翻译(TRANSLATIONS)

每个翻译都必须适应当地和/或该地区的环境,必要时添加其他消息源和其他背景元素,来进一步证明内容的虚假性。

写作(WRITING)

我们的写作风格应该是直白的、实事求是的,不需要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加以修饰。避免双关语和讽刺语,因为它们可能无法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转换。

每一个事实不仅应该是真实的,而且必须被证明是真实的,所以你必须通过以下方式来透明地呈现你所做的调查:

为你陈述的所有事实提供证据。链接、嵌入帖子/视频、街景地图等。 

解释你为进行调查所采取的步骤。例如,解释你使用谷歌反向图像搜索、INVID等工具。 

尽可能简明扼要地撰写。每一个需要核查的说法都要得到证据支持,并且要用透明的方式加以证明。 

如果要链接到虚假内容,请提供网络存档链接,而不是原始链接,因为我们不想增加那些可疑网站的流量。一般来说,要存档一个页面,证明这些(虚假)内容曾经在线。使用perma.cc、Wayback Machine或Archive Today等网站进行网页存档。

台湾事实查核中心作业流程与准则

我们的作业流程依循严谨的查核方法论,所有查核项目经查核会议讨论后决定,而且查核报告于公布前至少须经三位查核人员(含主管)核校后方予公布。此外,事实查核所依据之相关资料皆予公开,每位读者皆可自行复核,或提供新资料,一旦发现原有查核报告出现错误,将立即更正并明显公告。

本中心查核的讯息来自网路与社群平台提供的可疑资料,公众向本中心检举的新闻或讯息,以及中心主动侦测、搜集到的争议讯息等,并依据以下标准来选择查核的题目:

1、这个题目是不是符合本中心设定的优先查核对象:重要公共事务相关之争议或疑似错误讯息?

2、这个题目是否属于可以查核的事实?中心不查核意见,仅查核预期可以被验证为正确或错误的事实。

3、这个题目对社会的意义为何?愈具意义的题目将是优先查核的对象。

4、这个题目对社会的影响为何?影响愈大的题目将是优先查核的对象。  

5、这个题目传播的状况如何?传播愈广的题目将是优先查核的对象。

6、这个题目是否为中心查核能力所及?若题目有其查核价值,但中心并无足够查核能力,将先纳入关注对象。

7、这个题目是否已被中心查核过?若以往曾经查核,除非有其特殊的意义或重要性,将不列为优先查核对象,以确保查核题目的多元与平衡。 

台湾事实查核中心作业准则

第一条:本中心之事实查核作业以公开、透明、严谨、负责为基本原则,所有查核认定皆以核实过之资料为依据。

第二条:本中心之事实查核来源包括网路与社群平台受到检举的新闻或讯息、公众向本中心检举之新闻或讯息,以及各媒体关注或争议的要闻等。

第三条:本中心之事实查核作业以重要公共事务相关之争议或疑似错误讯息为优先查核对象。

第四条:每日查核项目由查核会议决定。事实查核报告于公布前至少须经三位查核人员(含主管)核校,并经总编审同意后方予公布。首先由查核员在总编审任务协调与分配之后拟出查核初稿,再将初稿交由查核编辑逐字逐行确认所有论述及其依据的正确性,最后由总编审检查脉络的完整性、写作的清晰性、用字的正确性,以及论断的合理性。在必要情况下,总编审可谘询谘议委员意见为最后之判断。总编审休假期间由代理主管执行其职务。

第五条:事实查核过程于必要时应谘询本会谘询委员、相关学者专家,并向相关当事人进行求证。

第六条:事实查核报告公布于本中心网站及其他合作单位与媒体。

第七条:事实查核结果一般区分为正确、部分错误、错误等三级,并得就特殊状态之需要另为查核结果之裁定。

第八条:事实查核所依据之相关资料予以公开,供外界核对。

第九条:事实查核结果开放外界申诉,查核人员对外部申诉应以严谨态度进行复查,若发现原有查核报告确有错误,应立即更正并公布。

第十条:谘询及谘议委员如发现查核报告有程序疏忽或内容错误,得主动提出修正建议。总编审若对外部申诉有不同意见,应提具说明向谘议委员会报告,并由谘议委员会作成最终决定。

第十一条:本准则自谘议委员会议通过后施行,修正时亦同。 

医学事实核查机构“健康反馈”工作流程

专门从事健康类、医学类事实核查的机构“健康反馈”(Health Feedback)的工作流程

1.选择

“健康反馈”的编辑会选择在社交媒体上最流行和/或在拥有大量读者的媒体上发表的文章进行核查。这些文章都含有在科学领域中可能被验证的主张。

2.邀请审稿人

负责监督核查过程的编辑邀请相关专家对有关文章进行核查。

3.文章分析

要求审稿人对文章进行评估,指出其推理所依据的事实是否与最新的科学知识一致。审稿人应代表科学文献中的知识现状,使用得到有力支持的科学理论和观察结果作为参考,避免使用片面/孤立/仅得到微弱支持的证据。

科学家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检查文章所依据的事实和假设的科学准确性。然而,他们的贡献不必仅限于事实核查,还可以扩展到:

添加相关信息: 提供与文本相关的额外资源或信息,提供上下文背景,或表明基于科学出版物或临床经验的观点。

评估科学推理: 误导性论点往往不是基于错误的事实命题,而是基于有缺陷/误导性的推理或隐藏的、得不到有力支持的假设。也请审稿人在这方面进行反思:提倡逻辑、科学推理,结论应得到论据的支持。

审稿人应注意这些“可信度标准”,以指导他们的评价:

事实的准确性:文章是否建立在科学上准确的信息和确凿的证据之上?

科学认识:除了准确描述基本的观察结果外,文章是否正确地解释了这些观察结果,并正确地陈述了人类生理学目前已知/未知的内容?

背景和限制:如果文章是关于介入治疗(药物、手术、疗法、筛查试验、饮食改变等),是否充分讨论了成本、风险和副作用,是否夸大或过度简化其益处?或者说,文章是否过分夸大了好处的重要性?

逻辑/推理:结论是否与证据相符?推理过程中是否存在漏洞或跳跃性?

精确度/清晰度:文章是否准确地引用了医学概念并适当地翻译了医学术语?还是存在一些混淆,可能会误导读者?

信源质量:文章是否依赖充分和可信的信源(使用相关/独立的专家、研究)来支持重要的主张?还是依赖存在利益冲突的专家?

公平性/客观性:文章是否描述了相关科学的完整或不平衡的观点?它是否在没有适当理由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某些信源(例如,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或资格)?

4.评估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做的评论,我们邀请科学家就文章的整体科学可信度进行评估。以下标准用于帮助指导评估:

整体科学可信度评级的建议指南:

请记住,我们不评估作者的观点,而是评估文本中包含的事实的科学准确性,以及所使用的推理的科学质量。

+2 = 非常高: 几乎没有不准确的地方,公平地代表了科学知识的现状,包含适当的参考资料或链接。文章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健康或医学、机制和影响、围绕证据的局限性和重要未知数的见解。

如果文章主要是关于介入治疗(药物、手术、治疗、筛查试验、饮食改变等),则充分讨论成本、风险和副作用,并且不会夸大或过度简化益处(例如: 文章没有使用因果关系的陈述来描述一项观察性研究)。

+1 = 高:文章不包含重大的科学错误,其结论来自于所提供的证据。虽然文章可以有更多的细节,但读者目前依然能准确地了解到相关的科学知识。

如果是关于介入治疗,文章至少试图确定风险与收益的比率,尽管很简短。

0 = 中性: 没有重大错误,但也没有足够的洞察力来让读者增进认知。

(例如:文章虽然没有错误地描述观察性研究的结果,但没有指出需要进行实验研究来确认结果;文章没有指出未发表的研究结果没有经过同行评议;文章虽然正确地总结了一种药物的干预性试验,但没有提到其高昂的成本。)

-1 = 低:文章包含重大的科学错误或误导性的陈述。

对于介入治疗,文章险些造成了公然炒作或制造恐惧,好在依然提供了一些平衡,不管是通过讨论成本、风险、副作用、经过充分测试的替代疗法,还是指出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2 = 非常低:文章在支持论证的关键事实方面存在重大科学错误,和/或遗漏了重要信息,和/或在使用信息得出结论方面存在逻辑缺陷。

信息非常不准确,可能会给绝望的患者带来虚假的希望(例如:从小鼠研究的结果直接推断为对人类有益;临床试验还在第一阶段,就开始预测其益处,等等)或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身体、情感或经济)。

n/a = 不适用: 该文章并非建立在科学上可验证的信息之上(例如,它主要是关于政策、政治或观点)。

最终的评级是所有审稿人评级的平均值;如果审稿人基本不同意,则不发布评级,核查被认定为“有争议”(debated)。

可信度评级,关键词的定义:

准确(Accurate):没有事实错误,以符合现有可用数据/观察结果的方式描述现实。

不准确(Inaccurate):包含与现有观察结果/数据直接矛盾的事实陈述。

有洞察力(Insightful):根据准确的信息和适当的上下文背景,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澄清了观察的含义。

误导性(Misleading):对科学的某些方面造成错误的印象,使读者对事物的运作方式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漏掉了必要的背景信息。

偏见(Biased):在没有适当理由的情况下,认为某些想法(人)是真实的(正确的),缺乏客观性,意识形态至上。

不偏不倚(Unbiased):没有偏见,公正,对支持/反对某个观点的证据进行再三权衡。

合理的推理(Sound reasoning):结论来自于所提供的证据。

有缺陷的推理(Flawed reasoning):结论不是从所提供的证据中得出的。

以偏概全(Cherry-picking):只选择所有可用的相关证据中似乎能证实某一特定结论的部分,而忽略了与之相矛盾的大部分证据。

夸大其词(Exaggerating):夸大了某些发现的重要性。(例如,声称一项新的科学研究颠覆了以前的知识,但其实只是一个渐进的更新)。

不适当的信源(Inappropriate sources):依赖可信度较低的信源,没有提供或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所提出的主张。

不准确/不清晰(Imprecise/Unclear):使用定义不明确的术语或缺乏具体内容,以至于如果不做出额外的未陈述的假设,就无法明确知道其含义。

标题党(Clickbait headline):文章内容与标题并不符合。

将事实和观点混为一谈(Conflates facts and opinions):将观点作为事实呈现,或将事实作为观点呈现。

缺乏背景(Lack of context):缺少能改变读者认识的观察或解释。

未披露的利益冲突(Undisclosed conflict of interest):文章未能披露极可能影响信源结论的利益冲突。

歪曲来源( Misrepresentation of sources):对消息源的结论进行错误陈述,代替其实际结论, 通常是为了更容易诋毁“对手 ”的观点。

夸大科学信心(Overstates scientific confidence):在某个假设仍在调查中并且仍然存在真正的科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将其呈现为某种结论。

5.总结与反馈

核查过程结束后,编辑会将科学家最突出的观点写成总结,在我们的网站和社交平台上推广,并与主要媒体和科学伙伴分享。

编辑也会向记者和/或被核查的原始文章的媒体编辑提供反馈。

作   者:魏星